后疫情时代,公众对营养健康逐渐重视,营养慢慢的变成为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将营养治疗和营养支持作为临床标配已是势在必行。从“营领·新时代”到“营造·新格局”,2021年10月23日第二届雀巢临床营养高峰论坛在京顺利召开。汇聚全球知名营养专家,突破营养治疗现状,谋求营养治疗在临床诊疗中高质量向前发展,共创临床营养新格局。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临床营养师委员会副主委、北京医师协会临床专家营养委员会主委于健春教授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专委会主委、中国肿瘤学会肿瘤营养专委会副主委王杰军教授受担任本次大会主席,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副主委、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主委陈伟教授受邀出席本次论坛。参加会议的专家对我国临床营养现在的状况进行深入探讨,为日后临床营养支持与治疗的发展提供新的理念和方向。
大会主席王杰军教授指出,在我国很多住院患者未被诊断为营养不良,营养干预措施严重缺失。约50%的临床住院患者存在营养风险,然而60%的患者并没有经过任何营养干预。
目前,营养不良诊断和治疗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一项法国的胃肠癌患者的横断面多中心研究之后发现营养不良发生率为52%。43%的严重程度分类是错误的,大部分患者处于严重的营养不良状态,但并没有正真获得任何的营养治疗支持。一项来自爱尔兰的临床实践多中心研究表明,共有220名转到癌症营养的患者,2/3的体重下降5%,接近一半的患者错过了最佳转介时间,应更早被转介给营养师。
本次论坛,陈伟教授做了关于围手术期循证营养支持的专题报告。报告中指出慢慢的变多的证据说明,人们逐渐发现营养能改善代谢环境,既使是肿瘤、重症患者,以免疫营养为主的营养治疗能够改善疾病的状态和疾病代谢情况,围术期营养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器官损伤修复、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按时出院等多重获益。
尽管临床营养在重症、肿瘤、手术患者方面已形成一定的认知度,相关医务工作者仍需努力,与营养专家进行合作,将营养治疗的理念进一步普及和深化。
从行业发展来看,医务工作者的营养治疗及患者的自我管理理念需进一步改善和完善。
尽管目前临床营养治疗的观念被医疗工作者和患者所认知,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近几年来,于健春教授始终在倡导进行多学科营养支持,对患者进行术前营养教育。在本次论坛上于教授再次强调,鼓励患者成为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做好自身营养管理。患者出院后进行家庭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在现行医疗制度下延长营养治疗服务半径,使患者从出院标准达到全面康复标准,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王杰军教授谈到,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临床营养治疗的具体实施仍然要进一步改善和完善。临床营养治疗并不仅仅意味着吃饱,希望未来有更多的营养医生进入到病房,指导医务工作者、看护及患者自身学习怎么样分析营养状况,得到科学的营养治疗,也希望可以有更多专家、媒体,教育社会真正把营养当成治疗来实施。
《柳叶刀》发表的一项来自非洲、亚洲、澳洲、欧洲、中东和美国各地对医学生营养知识和技能在内的24项研究的系统性评估结果为,营养在医学教育中没有正真获得充分的纳入,无论国家、环境或医学教育的年份。在美国,只有25%的医学院有专门的营养课程,美国大多数癌症中心没有通用的营养筛查方案。
于健春教授在本次论坛中也谈到,很多肿瘤患者营养得不到支持和治疗是源于教育,因为全世界内对营养的教育普遍缺乏。在协和医大八年制只有4个学时营养课——两个学时大课,两个学时巡诊,到住院医生和专科培训阶段也缺乏营养教育。
这表明医疗卫生工作者接受临床营养方面的教育相当缺失,这是造成目前临床医疗工作者对临床营养关注不足的最终的原因之一,因此提升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营养教育日臻重要,且需要和临床护理融为一体。
从临床应用来看,促进营养相关行业标准体系建设,促进营养全面发展,使临床营养治疗和支持成为标配是众望所归。
临床营养的理念在普及、深化,也在不断融合。如今营养涵盖了更多详细的内容,既有预防营养,也有补充营养,更有营养治疗。尽管量不同、方法不一样,既有经肠道营养、口服补充还有经导管的喂养,总的目的是要满足患者代谢需求。
从营养的临床应用来看,日后应加强医生营养教育与患者科普,促进行业标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推动我们国家临床营养在产、学、研、用所有的领域全面发展,让临床营养治疗和营养支持成为标配。让我们也可以每日更好的享受营养,享受生命。
雀巢健康举办本次论坛,本着从“营领·新时代”到“营造·新格局”的初衷,邀请全球顶尖营养学专家、国外各领域顶级指南撰写专家及国内知名临床专家,既接轨国际最新营养治疗方案及研究进展又结合中国实际,立足现状、谋求发展,搭建高质量学术沟通平台,为更多的临床医生及患者创造更多学习机会,将营养治疗需成为临床诊疗标配的理念在国内不断传播深化,促进中国营养治疗全面发展。